摘要: 成武镇为成武县县委、县政府驻地。全镇下辖47个村(居),耕地3467公顷,人口9.64万人。 成武镇历史悠久。西周初年,武王封其异母弟(文王第十一子)于郜,此为郜国都城,郜都遗址就埋藏在护城堤内老城之下。约周定王七年(前600年)至周敬王...
成武镇为成武县县委、县政府驻地。全镇下辖47个村(居),耕地3467公顷,人口9.64万人。
成武镇历史悠久。西周初年,武王封其异母弟(文王第十一子)于郜,此为郜国都城,郜都遗址就埋藏在护城堤内老城之下。约周定王七年(前600年)至周敬王二十年(前500年)间宋灭郜一百年间,成武作为宋北境之重镇,至秦统一设郡县,以城名为县名,于此置成武县属东郡。秦二世三年十月(前207年),刘邦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多处记载此事,为典籍最早出现“成武”字样。成武县治除北魏景明元年(500年)至隋大业二年(606年)移郜城外,余均在今址,护城堤内小有变动。
文亭山和大台两处古遗址位于护城堤内。文亭山为一堌堆,众多历史传说使其充满了灵气。据传曾子与“三冉”(冉耕、冉雍、冉求)曾于此会文,后人于其上建亭曰“文亭”,堌堆遂名“文亭山”。20世纪末,因山居城湖之中,湖也因山而名“文亭湖”。除曾子与“三冉”会文传说外,还有“齐桓公斗鸡”“刘邦拴马”“韩状元夜读”等故事代代流传。为防洪而构筑15公里大堤,形成了“堤内湖,湖中城”的壮丽景观,集堤、湖、城、路、林、渠、桥、井、台为一体,犹如一座文化自然博物馆。成武旧有12景,有“寿院朝曛”“文亭夕照”“凤领春云”“雁池秋月”“映湖晨烟”“西浦荷华”6景在城湖之中,今多数胜景犹存。城区的古迹有“龙凤街”“月牙河”“八角玻璃井”等,故事传说有《龙凤街上出娘娘》《凤凰岭上落凤凰》《张御史救人》《吕洞宾路遇赵探花》等,著名碑刻有汉蔡邕书《张寿墓碑》、唐虞世南书《孔子庙堂碑》、金五庭筠自书诗墨刻。
郜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南9公里的郜鼎集村,已有三千多年历史。西周初年,宋建国不久,出于对邻国郜的觊觎,便于北境近郜处筑边邑,名“郜城”。周桓王七年(前713年),鲁郑联军伐宋,郑师入郜。约周定王七年(前600年)至周敬王二十年(前500年)间宋灭郜,至秦统一六国,郜城与成武(郜国都城)两邑峙立于宋北境。秦设郡县,郜城地处东郡与砀郡交界处。西汉于此设郜成县,与成武同属山阳郡。至东汉建武六年(30年)撤,并入成武县,共存在230年左右。约永元二年(500年),北魏将成武县治移至郜城,至隋大业二年(606年)戴州撤后,县治复归故城,前后百余年。其间,北齐天保年间(约556年)至隋开皇初(约584年)的近30年间,曾于成武置永昌郡,郡治也在郜城。村内东西大街北侧地势较高,至今仍称为“衙门”,可能就是郜城曾为郡县治所的遗存。
郜城历史上多有战事发生。周桓王七年(前713年)郑师入郜,是境内见诸典籍最早的战事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相州总管尉迟迴攻东郡杀于仲文子女,于只身逃回京城。北周政权升其为大将军,命其讨尉迟迴。迴将“檀让以余众屯成武,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”。于仲文以精骑奔檀让,攻占成武,于金乡境活捉檀让。时作为永昌郡治所的郜城经历一场激战。清初,嘉祥满家洞抗清义军与成武合义集抗清义军汇合驻扎郜城一带,与清军逐村激战。1939年春节,此地爆发了郜城集守卫战。我陆军第七军一旅长朱世勤率部驻守郜城集,与侵华日军300余人发生激战。朱世勤采纳宋锡珂诱敌之计,重创日军。整个战斗,朱部仅牺牲1名机枪班长,日本军拉走一车尸体。
郜鼎集有百眼井的传说。20世纪40年代,有迹可寻的古井尚有近20眼,村中心地带密集,沿大街两侧分布。郜鼎集有两通村碑,一通立于明天启六年(1620年),一通立于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。碑名为“郜城集碑碣”;碑文为“郜鼎遗迹”。受碑文影响,“郜城集”演变为“郜鼎集”。2000年,从古碑拓字,又重立一通碑,并建亭保护。
成武镇名人辈出。宋代宰相庞籍故居城内在原业余学校处;明宣德八年(1433年)进士、户部主事赵迪,故居在县城东关;明正德六年(1511年)进士张录,故居在大台附近,张录以直言敢谏著称。
庞籍(988~1063),字醇之,单州成武人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进士,历任黄州司理参军、江州军事判官、开封府司法参军、刑部详覆官、群牧判官、大理寺丞、殿中侍御史,累迁至抠密使、宰相等。庞籍是范仲淹好友,司马光、狄青的恩师。仁宗即位时,庞籍任殿中侍御史,力主废除垂帘制度的《内东门议制》。仁宗亲政后,庞籍上奏建议用人应辨邪正,防止朋党,按照公论政绩晋升官吏,被誉称为“天子御史”。 后庞籍封颍国公,以太子太保退休。嘉佑八年(1063年)卒,葬于雍邱(今河南杞县)。仁宗赠他司空,加侍中,谥号庄敏。“田园贫宰相, 图史旧书生”,是对他一生的总结。